湖南衡山县多家企业被逼造假
企业被逼造假,被查收费偷税的情况还真是少见!湖南衡山县多家企业就遇上这类事了,主要还是各地单纯追求对GDP的考核是造成统计水分甚至造假的重要原因。5.8亿元的产值上报为44亿元,1.1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上报为7.8亿元;停产的、未投产的、被兼并的,甚至连地址都找不到的企业,还在上报“产值”;一些部门分解任务,伪造资料,“指导”企业上报虚假数据……
39家企业错差额38.2亿
衡山县是湖南一个只有40多万人口的小县,经济基础比较薄弱。国家统计局统计执法检查室在去年上半年查实,湖南衡山县在统计和“三经普”中,虚报数据的问题非常突出。抽查的39家联网直报工业企业,2013年工业总产值上报数合计44亿元,而检查数合计只有5.8亿元,差错额高达38.2亿元。
为了多报,一些地方甚至“借尸还魂”,弄虚作假。衡山县核查的40家联网直报工业企业中,有6家在2013年前已经停产、或未投产、或被收购的企业仍然在报数。
企业被逼造假
根据查实,联网直报统计开始后,衡山县经信局和县统计局相关工作人员通过QQ群向全县联网直报工业企业发送预计数据,指导企业按照发送的预计数填报信息,18家企业按预计数上报信息,多家企业由县经信局和县统计局相关工作人员固定代报或临时代报。
沿海一位民营企业家向记者讲述说,他在某县投资建了一个厂,这个县的县委书记逼着他们虚报产值,本来是2亿元的产值,非要报8亿元,后来税务、经信等部门还来查收费偷税、节能减排任务是否完成,虚报了几次后企业实在受不了。后来这位县委书记调走了,县长当了县委书记后又要求以3倍产值虚报,还说“请帮帮忙!”
基层统计部门报多少统计多少
在“长官意志”下,基层统计部门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有的甚至“为虎作伥”,帮助造假。一位基层统计局长说,长期以来,他们基本是企业报多少就统计多少,对上报数据只是进行简单的“匹配性”判断,如果相关数据明显存在漏洞,就打回去要求重新上报,而不会去做更深入、更准确的调查评估。目前当地10多名责任人受到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