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活动资讯> 唯你金融 | 2017供应链金融关键词:冷静与内敛

唯你金融 | 2017供应链金融关键词:冷静与内敛

我要分享
  • 我要分享
  • QQ空间
  • 微信好友
  • 新浪微博
企业干货 唯你科技 2017-02-15 14:07


2016年,供应链金融声响不小,被称为互金重点崛起领域之一。但年底收官时,杀出重围的公司寥寥。

2017年,供应链金融还将缓慢深耕——没有爆发和炽热,只有冷静与内敛。

文丨零和  米格


01 巨大市场


供应链金融,其实不算新生事物。传统银行实际上就一直在干这件事——给企业融资。

交易双方都是个体,相互之间很难产生信任关系。这样就导致了行业巨大的“信用成本”。

因为这种不信任,交易进行交割,都很难实时。比如,一家公司和供应商签合作,必须有1到3个月的账期,不可能货到付款。

为了先有资金驱动生产,供应商又不得不去银行贷款,支付利息,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。

而另一方面,很多行业也很难从银行拿到贷款。大企业难,中小企业就根本没有从银行拿钱的可能性。

要么要抵押物,要么信用背书,任何一笔贷款,都需过五关斩六将,中小企业很难满足银行的硬性要求。

而实体经济要落地生产,又需要资金润滑剂。供应链金融,就试图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解决资金的流动问题。

供应链金融也给企业贷款。传统银行的贷款方式,是抵押物;而供应链金融中的抵押物,就是应收账款或票据等交易凭证。

在产业链中,常常会存在多个资金不流通的阻塞点。比如,一家大公司和供应商签了100万的采购合同,合同规定,3个月后才全额支付款项。

这3个月,就是账期。

如果供应商遇见困难,需要资金周转怎么办?

供应链金融的玩法是,将这3个月的应收账款,当成抵押物,拿去金融机构借钱。

这就是供应链金融的核心逻辑——试图打通传统产业链所有不通畅的阻塞点,让链条上的所有资金流动起来。根据央行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,国内企业应收账款达26万亿。

应收账款,只是供应链金融的一个重要分支,就有万亿级别市场,整个供应链金融市场之广,可想而知



02 模式分析


这一年,互联网和供应链金融结合的商业模式开始出现。

1、核心企业模式

供应链金融的关键,是核心企业。

就像上下游的堤坝,核心企业起到贯穿产业链的作用。

对于核心企业来说,从事供应链金融,有天生的优势。

核心企业几乎掌握了所有上下游企业的交易数据,手头握着所有的应收、应付账款,天时地利人和兼具。

比如,海尔集团、迪信通等行业巨头,都成立了自己的供应链金融公司,并试图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提高效率,改造行业。

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极为明显。

核心企业只能针对自身行业、甚至只能是在自己产业链条上做文章,天花板太低。


2、B2B和大流量电商模式

在某种程度上来说,电商模式是核心企业模式的变形。

和核心企业类似,B2B电商在行业中,也处在一个上帝视角,可以俯瞰行业,并能充分控制上下游。

以找钢网举例,目前,找钢网上流通的钢铁占整个行业的20%,对行业有把控度。

在交易过程中,找钢网很了解交易双方,也了解行业风险,可以输出信任,给双方贷款。即便对方还不上钱,也可以随时处置抵押的钢铁。

张海涛称,B2B既解决了信任问题,又解决了资产处置问题。

这种玩法,有个专业的名词,叫货物质押贷,对于B2B来说,有先天操作这种贷款的优势。

2016年,中国电子商务B2B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15.2万亿。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的供应链金融,同样硕果累累。

除了B2B电商的模式,还有大流量电商,也是供应链金融的好玩家。

京东的供应链金融布局很大,其实盈利最大、最核心的终极武器,是账期。说白了,京东在用A商户的账期,倒手给B商户的融资,从中赚取利差。

除了京东之外,大部分大流量电商,也会如此玩供应链金融,在应付和应收之间拆解、倒手。但这个模式,依然有一大掣肘,所有操作,只能限定在电商自身的平台上

比如钢铁行业,2015年,我国钢铁产量近12亿,且每年的产能还在减少,也就意味着,这个市场的盘子在不断收缩,供应链金融也就禁锢在行业本身。


3、平台模式

2016年,值得注意的是,众多横切、竖切行业的平台玩家崛起。

他们提供一些新式的互联网工具,重塑行业。

对于核心企业来说,大多都是“实业家”,而非“金融家”,也不太懂互联网玩法。

一群平台玩家,提供互联网技术和金融手段,帮助核心企业完成供应链金融的改造,坐地收钱。

另外,还有一些切入细分领域的玩家,这种模式讲究“匠心深耕”,某种意义上来说,避免了出现“核心企业”自己操盘的可能性。

这两种模式目前都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,面临的最大问题,就是与核心企业的谈判和磨合。


03 行业现状


1、政策加持,行业崛起

和消费金融一样,供应链金融无疑也有政府“护法”。

2016年2月16日,央行、发改委、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《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》。

其中提到 “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”,“推动更多供应链加入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服务平台”,“推动大企业和政府采购主体积极确认应收账款,帮助中小企业供应商融资”等内容。

可见,为了解决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,政府也算卯足了劲。


2、保理公司的尴尬

最开始,政府想用保理公司的方式解决供应链金融问题。

保理公司在中国算是一个新经济体,在2012年前,保理业务由银行把持,2012年,商务部批准商业保理试点开放后,商业保理公司开始生长。

2012年后,中国大大小小一共有2000多家保理公司,但真正开始开展业务的,也就20%左右。

究其根本原因,是因为大部分保理公司很难获取资金来源。

除了一些背景雄厚的保理公司可以发布ABS,或者从银行融资外,大部分保理公司很难获取资金。

而资产端,同样难上加难。为了获取一笔应收账款,保理公司通常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和风控——如果应收账款的金额太少,利息都覆盖不了成本。

因此,首尾难顾的保理公司,通常只能抓大放小。

保理公司成了一个鸡肋的存在,于是才给了互联网玩家收割行业的机会。

2016年,在互联网玩家面前,大部分保理公司已丧失话语权和竞争力。


3、难以摆脱核心企业的“魔咒”

核心企业,是供应链金融中最为重要的角色。因此,它们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都空前强大。

几乎很多平台型的供应链金融,都遭遇过一种尴尬:核心企业和他们达成合作,很快就会看到供应链金融的好处,觉得“为什么这个事情我不能自己干”,于是,解除合作,开始自建团队,亲自操盘。

因此,很多平台放弃行业巨头,宁愿和小公司或保理公司合作。

核心企业的“魔咒”,桎梏了众多平台的发展。而事实是,破解这个魔咒,也颇为困难。

平台只能通过不断提高大数据、互联网的能力,用这些新技术作为“底牌”,才有和核心企业议价的权利。


04 行业预测


1、区块链将成最大技术想象力

2016年,最火的金融科技,就是区块链。

而区块链和供应链,有天然的结合性。

核心企业为主,贯穿上下游,就是标准的区块链中的“私有链”模式。

而区块链的核心价值,就是解决信任问题。供应链金融的玩家,都在想象,如果用区块链解决供应链金融中各个企业之间的信任问题,将如何颠覆行业?

因此,2017年,区块链和供应链金融的结合,将成为最大想象力。


2、垂直化突围

所谓“隔行如隔山”,各行各业的生产流程和周期都颇为迥异,这也导致供应链金融的玩法,千差万别。

很难有平台在跨度这么大的行业之间通吃,因此,细分、垂直,将成为趋势。

而核心企业的魔咒,困扰着试图规模化的平台们。而重度垂直,也在成为一种突围的可能性。

深耕细分领域,可化解核心企业对行业的掌控力,同时,提高竞争壁垒。

2017年,在各大细分领域,将崛起一些玩家和平台。


3、核心企业登上历史舞台

美国供应链金融产生于19世纪末,在第一个阶段,由银行主导;第二个阶段,核心企业登上历史舞台。

因此,核心企业经营自己的供应链金融,几乎是个不可抗拒的趋势——随着市场的教育,核心企业将意识到供应链金融是个“双赢”的金融利器。

首先,在自己的业务基础上,多出了一份金融利息盈收。

其次,能给供应商急速结款,也增强了双方合作黏性,提高了自身竞争力。

最后,还帮供应商解决了资金周转。

实在是双赢。

2017年,市场教育将趋于完备,核心企业将纷纷上场。


4、缓慢发展

2016年,尽管大量资本涌入,行业发展却温温吞吞。

这与供应链金融主要是在企业之间运作,很难产生规模效应,有莫大关系。

消费金融的火热,和供应链金融的克制,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
而2017年,在供应链金融领域,我们仍然看不到轰轰烈烈的生死大戏,而是温和内敛的稳健步履。



我要分享
  • 我要分享
  • QQ空间
  • 微信好友
  • 新浪微博